三工镇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市西南,是昌吉州最大的乡镇之一。行政辖区面积123.3平方公里,耕地17万亩,常住人口2万余人。
三工镇是块风水宝地,人杰地灵、气候宜人、物产丰富、羊肥牛壮、瓜果飘香。种植业形成优质粮油、饮料、棉花、番茄、制种、瓜菜、葡萄生产基地,其中饲草4万亩,蕃茄2万亩,蔬菜2万亩,葡萄2万亩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市的三分之一;畜牧业形成奶牛、肉鸡、生猪、牛羊育肥基地,牲畜总量为11.7万头(只),日产鲜奶35吨,其中奶牛4000头,占全市三分之一。
三工镇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电力充足,城镇基本建设全面展开。三工镇工业区已在省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内,并被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,同时被规划为全疆乡镇企业工业园。昌吉火车站位于集镇区范围内,欧亚大陆桥---北疆铁路和乌奎高速公路从全境穿过,是东联西北的陆地交通要冲。乌奎路昌吉立交桥恰在三工工业区内。西北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--亚中商城和新疆毛纺厂、新疆电机厂、特变电工、新疆八一钢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与三工镇接壤,形成形合转这势。三工镇工业区基础设施完备,一期规划开发面积4.5平方公里,现有九家企业进驻,运行良好。
三工镇具有独特的资源、地缘优势,为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。
【查看详情】
榆树沟镇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边缘,距昌吉市13公里,西与呼图壁县相连,南临农六师军户农场,北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接壤,辖区总面积426平方公里,耕地20万亩,天然草场162万亩。有6个行政村(其中5个农业村、1个牧业村),21个村民小组。全镇总人口1.2万人,由汉、回、维、哈等9个民族组成,少数民族占64%。2016年,榆树沟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.46亿元,增长9%,其中一产总收入7.28亿元,三产总收入1.74亿元,实现农牧民人均收入20846元,增加810元。种植业收入4.74亿元,增长9%,畜牧业收入2.45亿元,增长9%。
近年来,榆树沟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、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。
【查看详情】
大西渠镇位于昌吉西郊6公里,行政区域总面积187平方公里,可耕地面积12.9万亩,总人口约2万人(其中常住人口1.6万人,流动人口5980人),由汉、回、哈萨克、维吾尔等13个民族组成,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.7%。全镇下辖7个行政村,1个社区居委会,30个片区,17个镇直及驻镇单位(含新疆第二水文地质大队、新疆有色地矿701大队、新疆全鑫建设工程公司三家自治区直属单位),182个商业网点,辖区企业85家(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,规模以下企业71家)。共有农牧民3362户13210人。共有耕地12.9万亩,人均耕地4亩,主要种植葡萄、西瓜、制种、玉米、棉花等;201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154元。全镇共47个基层党组织,其中村(社区)党总支5个、党支部29个,企业党支部4个。全镇下辖9个事业单位,内设16个机关科室,核定编制122个。
近年来,大西渠镇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,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,突出农业支持工业、工业反哺农业、产城融合发展思路,以“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、村集体经济显著增加、农民收入显著增多”为目标,强力实施“工业强镇、商贸富镇、农业稳镇、科教兴镇、生态立镇”发展战略,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、民族团结、宗教和谐、社会稳定、民生保障等工作任务的落实,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、健康、协调发展。以建设学习型、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,不断创新社会化管理新模式,夯实基层维稳基...
【查看详情】
六工镇位于昌吉市东北郊8公里处,东连乌鲁木齐市米东区,北接五家渠市,西联昌吉市滨湖镇,辖区呈东北-西南长条状,总长23公里。省道昌五路、乌五公路横贯全镇。辖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6.57万亩。下辖8个行政村,总人口1.3万人,主要有汉、回、维3个民族。近年来,六工镇在市委、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区、州、市各项决策部署,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,挖掘优势,突出特色,确定了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打造“三张名片”(即“鱼米之乡、宜居之镇、旅游之地”),做到“四个融入”(即融入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、融入五家渠市、融入乌鲁木齐市、融入昌吉市区的发展理念),全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经济发展健康平稳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干部作风保持良好,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先后荣获“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镇”、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、“全国环境优美镇”、“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”、“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”、“自治区园林城镇”、“自治区科技示范镇”等荣誉称号。
【查看详情】
硫磺沟镇距昌吉市区40千米,东以头屯河为界,西到三屯河分水岭,南至板房沟,北到三工渠首,东西长35千米,南北宽20千米,104省道、昌庙公路贯穿南北。辖区总面积约574平方千米,总人口约1.2万人。其中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5%,由汉、哈萨克、维吾尔、回、东乡、蒙古、乌兹别克、塔塔尔等9个民族组成。
全镇下辖1个村民委员会、3个社区居委会。是乌昌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,煤炭远景储量在500亿吨以上。同时,还有石灰石、页岩、粘土、火烧石等矿产资源。
【查看详情】
二六工镇位于昌吉市以西9公里处,境域东连大西渠镇,西邻榆树沟镇、北过境、312国道、乌奎高速公路和亚欧大陆桥横贯境内,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。于2002年撤乡建镇,总面积104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8.9万亩,下辖6个行政村,总人口13784人,其中回族占79%,是一个以回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镇。
近年来,在市委、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我镇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,加快推进“花儿之乡 文化名镇”建设,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,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,人民收入稳步增加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2016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12.6亿元;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95元;完成农村集体经济收入689万元;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4800万元。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文化名镇、中国经济文化名镇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、中国花儿文化艺术之乡、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乡镇、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乡镇、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、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、自治区百日文化活动竞赛先进乡镇、自治区园林城镇、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、自治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。
【查看详情】
滨湖镇因渠得名,清末《新疆图志·沟渠志》记载:有“兵户渠”,故居民点称“东兵户村”。“兵户”二字经年久谐音演变为“滨湖”。镇域总面积141.9平方公里,位于昌吉市以北7公里。全镇下辖7个行政村28个片区,共3393户10668人。全镇可耕地8.5万亩,主要种植作物瓜菜、制种、棉花、籽用葫芦等。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、农业普查先进单位、老龄工作先进乡镇,自治区级生态乡镇、科技进步先进乡镇、乡村百日文体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。2016年,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亿元,增长9%。其中:一产收入3.22亿元,增长7%;二产收入13.06亿元,增长9%;三产收入6257万元,增长9%;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6元,较上年增加800元。
【查看详情】
建制沿革
据1911年编辑出版的《新疆图志·沟渠志》中记载:有“垫坝渠”。因垫坝渠而得名,后来转为佃坝,“佃坝”1958年成立红旗人民公社,1968年更名为佃坝人民公社;1984年10月17日改称佃坝乡,2013年撤乡建镇。
佃坝镇地处欧亚大陆中心。远离海洋,属典型大陆性气候,冬季日照时间长。无霜期170--185天,夏季光照充足,年降水量约183毫米,蒸发为1687.7mm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。水利灌溉设施齐全,土地平坦肥沃,60%的农田可不用山水浇灌。
【查看详情】
阿什里乡是昌吉市唯一的哈萨克民族乡,位于天山中断北麓,东至三屯河畔,南至阿斯科达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为界,西至呼图壁石梯子乡,北至北郊荒漠。全乡由中山带、定居区和北沙窝三部分组成,辖区总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,有可利用天然草场320万亩,可耕地面积4.2万亩。距昌吉市区32公里,是一个以畜牧业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牧区乡。全乡总户数2293户,总人口10320人,由哈、回、维、汉等8个民族组成,其中哈萨克族占97%。全乡下辖7个行政村(其中有4个村的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山区)。2017年度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阿什里乡党委、政府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,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坚定坚决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治疆方略,全面实施反恐维稳“组合拳”,紧紧抓住市委、市政府“举全市之力支持牧区发展”重大机遇,解放思想、锐意进取,凝心聚力、攻坚克难,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,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。全年预计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7.18亿元,同比增长8.5%,其中:一产实现总收入4.45亿元,同比增长11.8%;二产实现总收入2.27亿元,同比增长2.5%;三产实现总收0.45亿元,同比增长9 %。完成农村集体经济收...
【查看详情】
庙尔沟乡原为昌吉市国营牧场,1998年撤场建乡,距昌吉市以南82公里,2013年乡政府由南部山区搬迁至庙尔沟乡和谐二村(昌吉市以北54公里)。目前,全乡由南部山区和北部定居区两部分组成,下辖5个行政村(南部山区2个村、北部定居村3个村),最远两个行政村南北跨度136公里。辖区总面积1202 平方公里,总人口1739户5727人(其中,南部山区603户1597人、北部荒漠定居区1136户4130人),有哈、回、汉等7个民族,其中哈萨克族占全乡人口98%。近年来,先后荣获区、州生态文明乡镇、科普示范乡镇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。
【查看详情】
延北街道位处州府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地带,辖区总面积7.96平方公里,南起乌伊路,北到宁边路,东邻建设路,西至滨湖渠。总户数3.28万户,总人口9.02万人,其中常住居民2.56万户7.37万人,流动人口7220户1.65万人,由汉、回、维吾尔、哈萨克等23个民族组成。其中少数民族居民1.36万人,占辖区总人口的15.12%。辖区有各级行政、企事业单位146家,商业网点3078个。有医院9家、学校7所。源于地理位置因素,街道呈现出党政机关多、学校多、商业网点多、人口流量大的特点。街道下设10个社区,有工作人员203人。街道党工委下辖1个社区党委、9个社区党总支和1个机关党支部。10个社区有“两委”正职12名,其中4名为副科级。
【查看详情】
北京南路街道成立于1984年,位于昌吉市中心地带,西至青年南路,北至乌伊路,东与绿洲路街道接壤,南与三工镇接壤,西邻建国路街道,北接延安北路街道。主要有延安南路、北京南路、建国路、南公园西路、南公园东路、商城路。辖区总面积13.5平方千米,总人口38296户108075人,有汉、回、维吾尔、哈萨克、俄罗斯等13个民族,属纯城区街道。下辖14个社区居委会,辖区内有行政、企、事业单位95个,非公企业439家,各级文明单位87个,住宅小区90个1487栋楼,商业网点5159个。具有面积大、人流量大、商业网点多、物业小区多等特点。
【查看详情】
宁边路街道位于昌吉市城区以北,辖区面积6.8平方公里,有5个社区、3个村民委员会,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。辖区有常住人口1.8万人,流动人口约8千人,主要由汉、回、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12个民族构成,少数民族占总数的35%。辖区有企事业单位26个。按照昌吉市“东优西扩南进北调”的城市发展定位,近年来昌吉市打造的“回民小吃街”、“清代粮仓”、城北主题公园、宁边广场等重点项目已落户辖区。年初,街道党工委制定下发了党工委1号文件,将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,特别是社会稳定、民生建设、外墙保温、美化、绿化、硬化等作为重点项目全力推进,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。
【查看详情】
绿洲路街道地处头屯河西岸,是乌昌地区的连接点。辖区界定为头屯河以西,塔城东路以北,建设路及延安南路以东,六工镇工业示范园区以南。辖区总面积14.38平方公里,有居民49582户111812人(常住人口57856人),由汉、回、维吾尔、哈萨克、塔塔尔、俄罗斯等...
【查看详情】
中山路街道成立于2003年底,辖12个村和11个社区,辖区总面积18.03平方公里,辖区实有人口45928人,其中常住人口19723人,流动人口20435人。街道现有党(总)支部23个。辖区行政事业单位73个。
目前街道12个村已有7个村实行了城中村改造,规划区外5个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等产业。从现阶段看,街道处于农村向城市融合,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历史时期,街道承担着综治维稳、居民服务管理和农业农村工作等职责,维护社会稳定、征地征收、社区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工作成为街道的重点任务,辖区社会大局稳定、经济发展活跃、汽车经营销售、房地产开发、三产服务业已成为街道创新发展、统筹发展、和谐发展的基本特点。
【查看详情】
建国路街道成立于2003年11月,区域面积16.5平方公里,约占全市城市建成区四分之一,总人口9.47万人由汉、回、维吾尔、哈萨克、蒙、俄罗斯等13个民族组成,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6.8%。其中流动人口7.15万人。下辖8个行政村(5个村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)、8个社区(6个社区为2014年6月新成立),企事业单位102家。各级党组织34个。
社区基本情况:
2014年6月,街道新成立6个社区由原来的2个社区增至8个。2016年9月,由于新建小区和在建小区面积增加,按照市委政府安排部署,街道新拆分增加4个社区由原来的8个社区增至现在12个。在人员配备上,新建社区书记均从街道中层和社区干部中选拔配备,社区干部由公益岗、社区选派生、在编干部新老搭配组成。
村委会基本情况:
下辖8个村,有常住人口3045户7615人,人口1000人以上的村有3个。村级文化阵地逐步改善,八工一村文化室已完成重新装修,目前已投入使用。
【查看详情】